0 147
首页/行业资讯/传递正能/公益赋能

携手共筑儿童出行安全防线共绘儿童乘员保护发展蓝图

来源:全球儿童安全组织 2025年06月14日

6月11日,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联合主办的主题为“安全新坐标·产业新动能”的2025儿童乘员安全新视野峰会在无锡举行,来自权威检测机构、儿童用品企业、车企、高校等九十多家单位的一百七十余名代表出席。会议围绕儿童乘员安全的技术创新、标准升级与全民行动展开深入探讨,呼吁践行全球伤害预防的循证实践,推动儿童安全座椅在国家层面的强制立法,为儿童出行安全筑牢防线。

我国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形势严峻,已成为威胁儿童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每年约有3000名儿童死于交通事故,逾一万名儿童受伤,事故中94%未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指出,正确使用安全座椅可使婴儿死亡风险降低70%以上,1至4岁儿童死亡率下降54%-80%。然而,受立法滞后、执法不明和公众认知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国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仍较低。2023年,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在北京、成都、汕头等地调研发现,0至6岁儿童家庭中“总是使用安全座椅”的仅两成,75%以上受访者仍有怀抱乘车的高危行为,凸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的紧迫性。

2025年7月1日即将实施的新国标《GB 27887-2024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是在2012年首版基础上的重大升级,综合考虑了十余年来汽车结构与安全技术的演进,更好地契合中国家庭的实际需求。南京海关纺检中心指出,新国标不仅兼容国际规范,更在适配性方面做出本土化优化,如以身高替代体重作为分组依据,更贴合中国儿童体型特点,同时对安装方式及说明内容提出图文并茂的明确要求,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和操作,有效降低误用风险。

峰会现场,TÜV南德意志集团对比分析了欧盟ECE R129.04与新版国标的关键技术差异。南京海关纺检中心也深入介绍了德国ADAC评测、北美FMVSS213认证、瑞典VTI PLUS等国际前沿检测体系,显示出我国标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新版国标从逻辑分组、化学安全、智能兼容、用户体验等多个维度提升了标准内涵,实现从“被动合规”向“主动防护”的升级,标志着我国儿童乘车安全标准迈入国际第一梯队。

在标准推进的同时,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也对即将修订的《强制性认证产品实施细则》进行了详细宣贯,明确了企业生产检验的关键点与执行要求,并通过案例解析引导企业从“合规”迈向“高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表示,将持续优化认证服务体系,依托新标准推动产品质量跃升,为儿童出行安全筑牢质量屏障。

儿童乘员安全是产品与技术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峰会期间,奥托立夫分享了其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背景下对儿童乘员安全技术创新与科普教育的探索实践,安民汽车安全零配件(无锡)有限公司也展示了其在儿童约束系统设计上的创新成果。惠尔顿从传统座椅到智能产品的发展历程出发,结合市场实践提出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为推动儿童安全座椅普及贡献行业智慧。

峰会现场还成立了“儿童乘员安全促进合作伙伴联盟”,首批成员包括中国质量认证中心、TÜV南德、南京海关等8家单位。联盟将通过公益科普、立法倡导、大众教育等多项联合行动,推动儿童乘员安全从社会共识迈向制度保障。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执行总监徐霞珺表示,儿童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责任问题。唯有法规完善、标准先行、技术创新与全民参与,才能让“安全座椅”从“可选配件”成为“生命刚需”。

联盟成立后,首场线下科普活动走进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乘客安全技术师指导站,为四十多位准父母进行现场教学,提升他们对儿童乘员约束系统的正确认知与使用技能,夯实家庭层面的安全教育。

尽管新国标与认证细则的出台为我国儿童乘车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法律层面的保障体系仍需完善。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胡斌指出,全球已有超过七成国家实现了儿童安全座椅的强制立法,其中部分国家使用率甚至超过95%。相比之下,我国尚处于“鼓励”“提倡”的政策阶段,仅个别地区如深圳、福建出台了地方性法规。随着标准体系的成熟与地方立法经验的积累,全国性强制立法的基础日益稳固。当前正值《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契机,将儿童安全座椅纳入国家法律体系,有助于保护儿童生命健康,也将全面提升公众安全意识与文明出行水平。

“2025儿童乘员安全新视野峰会”的召开,为行业搭建了多元交流的平台,也进一步凝聚了社会各界对儿童出行安全的关注与行动力。90多家参会单位将携手并进,数据为引、技术为基、行动为纲,共同构建守护儿童出行安全的坚实防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更安全的交通环境中健康成长。

网站声明:当前内容由注册用户发布或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或者转载来源,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引用图片未作注明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与交流,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本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果当前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webmaster@muyingjie.com 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更正或删除。使用者将当前内容用于非商业用途、非盈利、非广告目的时,应遵守著作权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必须保留内容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同时,您的优质文章希望得到转载报道,也可以通过上述电子邮件告知我们。
网友评论
选择评分指数
社区热帖